当前位置:大学生在线网大学生专栏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经济论文宏观经济论文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07-22 01:10:37  浏览次数:877次  栏目:宏观经济论文
标签: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格式, 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http://www.dxs89.com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结吸收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与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与教训为鉴,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要求等方面对发展理论作出了重要创新,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更加成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发展战略;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

  新中国成立至今,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共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有毛泽东的平衡发展与赶超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和台阶式发展战略,江泽民的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吸收了上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制定和实施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与教训为鉴www.dxs89.com,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显成熟,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它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与理论背景,更深入地认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所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 www.dxs89.com

  一 毛泽东:平衡发展和赶超战略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平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

  1.平衡发展战略

  所谓平衡发展战略,一是指围绕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两条腿走路".二是指区域平衡发展,即实现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着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初步总结了苏联在发展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以苏为鉴戒",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接着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和农业并举的发展战略".他说:"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 1 ] ( 310页)这是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1959年12月-1960年1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工业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 2 ] (122 - 123页)毛泽东平衡发展战略的另一方面是区域平衡发展,即实现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平衡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我国政府实施了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即着重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达到经济发展的平衡。"一五"计划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施工的达到921个,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如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67个,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这使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从无到有,并达到体系配套。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还提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1 ] (25页) www.dxs89.com

  毛泽东实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第二个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当时,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扶持台湾在东南沿海妄图建立"游击走廊",中印关系紧张,客观上存在战争危险。而我国经济重心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不能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毛泽东和党中央便作出了迅速开展"三线"建设,建立大后方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到1978年长达24年,按照毛泽东"大分散、小集中"和"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指示,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以及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电子、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东西不平衡的现状。

  2.赶超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的赶超战略的影响,加上国内反冒进及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头脑开始发热,于1957年11月提出了在短时间超英赶美的发展战略。11月28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口号,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以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5月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提出"7年超过英国, 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这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求强"、"求速"的"赶超战略",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www.dxs89.com。其后,毛泽东通过反思"大跃进"的沉痛教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快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3 ] ( 32页)"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好,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2 ] (236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毛泽东实际上放弃了这一赶超战略。 www.dxs89.com

  二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台阶式发展战略

  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他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的构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二是经济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1. 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早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就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他还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4 ] ( 152页)具体而言,这一发展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让一部分辛勤劳动的人先富起来。邓小平指出,要让"那些辛勤努力成绩大"的人先富,也就是说,先富必须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5 ] ( 23页) ,勤劳致富是正当的、合法的。第二,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裕起来。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这是客观现实。邓小平认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5 ] (155页) ,"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 5 ] ( 375页) .他强调,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放胆地干,千万不要贻误时机。第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5 ] ( 364页)他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5 ] (166页) 1986年12月,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又再次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5 ] (195页) www.dxs89.com

  2. 台阶式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邓小平还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战略思想。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5 ] (375页)邓小平还认为,从国际经验看www.dxs89.com,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5 ] (377页)

  三 江泽民:跨越式发展和协调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显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新情况,遇到新问题。江泽民敏锐地观察和把握这一新时代的变化,针对新的历史时期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发展呈加速态势,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重新凸显,由于生态、环境、资源压力加剧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的新情况,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

  1. 跨越式发展战略

  所谓"跨越",是指原本生产力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的国家,它的发展不再按传统的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模式,而是在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交往过程中,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来推动自己现有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对传统的跨越,从而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江泽民说:"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6 ] (1 402页)这就是说,虽然我国工业化水平尚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是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我国的发展战略也要作相应调整,由"台阶式"转向"跨越式".所以,江泽民在20xx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6 ] www.dxs89.com

[1] [2] [3]  下一页

,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中国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相关文章

tag: 宏观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 - 优秀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