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阶段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必经之路,这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从而达到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繁荣,进而成功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支点,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的一个战略突破口。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着力点,以小城镇为载体,以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支撑,紧扣发展这个主旋律,围绕“造城兴业,活镇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壮大“支撑”活“载体”,搞活“载体”促“支撑”,三位一体,共兴共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夯实了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是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市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中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从规划布局、绿化品位、人文环境等方面反映出每个村镇的个性和特色。把单个城镇的发展纳入全市城镇体系的整体规划当中,做到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准确确定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乡镇企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国道带动型、边贸带动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型等城镇发展方向。在自然景观的塑造中,山地小城镇以山造景,塑造地域性、民俗性、民族性的小城镇景观;平原、丘陵小城镇因地变景,以堰塘粮田为基调色,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创新建筑形式,形成平原风光;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民居特色,古建筑风貌,现代风格,西方流派的不同选择。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实践,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在黄土岗山上崛起,初步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发展小城镇向培植区域中心镇转变;从重视小城镇建设向村庄建设延伸转变;从注重扩大外延向城镇建设内涵转变;从着眼于规划建设向严格管理转变;从小城镇发展梯次推进向整体联动推进转变。100多万“泥腿子”“洗脚上田”“换脑进城”,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跨越,43%的人口城市化率,高出全省近十个百分点。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借助小城镇的区位、交通、通讯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龙头带动、科技带动、市场带动、外向带动、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把小城镇建成农业产业化的加工中心、销售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重点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200多家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这些企业年创产值60多亿元,年实现利税5.5亿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基地620万亩(含山场、水面),开发名优农副产品200多个,其中21个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形成了龙头在城镇,基地在农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谷城县五山镇是襄樊市的一个山区小镇,种茶、产茶一直是此地的主要产业,近几年,他们依托城镇造优势,在镇上发展茶叶加工、包装企业18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念茶经,实行一个集团管总(“玉皇剑”集团),一条龙生产经营,一个品牌创天下,建成茶叶基地3万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茶叶集团通过土地入股、合同购销、技术服务等形式,将90%的农户纳入茶叶产业化体系,实行企业管理、逐级核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玉皇剑”茶被评为全省十大名茶,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0多元。襄阳区黄集镇依托自身农业大镇的优势,通过在城镇建设专业化的交易市场,并依托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两园三瓜一花”六大特色产业。产业壮大后,他们又在镇上成立了经销公司,企业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农民按合同种植,企业按合同收购,用公司制农业的思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壮大后,其吸引力、辐射力同步增强,又吸引了大批客商到黄集运销农副产品,从而又使该镇形成了鄂西北农副产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财政收入达3500万元,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另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吸纳近百万农民(其中今年有近2万人)进镇落户,小城镇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大批的农民进镇务工经商为农业分工分业创造了条件,进入小城镇的农民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据统计,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8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 /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枣阳市兴隆镇成立了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 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 万元。 www.dxs89.com
二、乡镇企业带动型城镇。我们针对乡镇企业重复建设、布局分散、机制退化等突出问题,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调整结构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调整结构主要是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彻底改变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模式;强化优势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向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集中,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形成发展的新优势。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的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是依托沙石资源优势,构建了预制建材工业园区;二是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构建服装纺织工业园区;三是依托资本积累与流动优势,构建了酿酒经济园区;四是依托汉江水土优势,构建新奇特果蔬产业化园区。其中前3个园区集中于镇区,占地面积为镇区面积的一半,构成了小城镇的主体框架。20XX年3区实现产值10亿元,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75%,占镇区乡镇企业产值的95%。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 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小区,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初步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去年区内工业产值达4.8亿元,在全镇工业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谷城县石花镇是鄂西北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石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大力实施“兴工强镇、科技兴镇、建设名镇”的发展战略,使石花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他们先后筹资过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占地40亩的综合农贸大市场;扩建了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兴建了一栋可容纳300余人住宿的宾馆;架设了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兴建了一栋电讯大楼和一座高达68米的数字程控电话塔,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由4000门增加到20000门,在原电视差转站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个有线电视台,可同时转播24套节目;兴建了一座容纳500余人的县二级汽车客运站,日客运量达1.2万人次;在镇东、中、西出口兴建三处景点,4条主要街道安装路灯350盏,硬化路面188220平方米,主干道硬化率达98%,修建排水管道12950米。兴建水冲式公厕15座,购置环卫车辆3部,增设果皮箱400多个,并已建成了绿化、市场、学校、医疗和文化设施,城镇的服务功能日辏完善。城镇建设的发展带动了石花镇经济的振兴。目前,该镇依托城镇创造的良好环境,兴办各类大、小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近2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织、蓄电、机械、化工、冶炼、电子、建筑建材、彩印装璜、水泥、家具、造纸等行业,产品高达1000多个品种的发展格局。20XX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亿元,财政收入27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现石花镇获得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先进镇”的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市在小城镇兴办工业小区150多个,其中省级小区10个,国家中西部合作示范区1个,70%左右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在小区,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组资产15亿元。目前,全市有8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盘活资产存量70多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06.2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25.6%,乡镇企业上缴国家各种税金4.5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6.25%。乡镇企业作为产业建设的代表,最先根植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小集镇,撑起了城镇的骨架,小集镇又通过乡镇企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城镇,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互为反哺,带动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以城镇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