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行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在我国的推行,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1)单轨制。实行该种方式的人认为,由于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应用变动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对于存货重新估价的降低额,转记在“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上,分期摊销;如果数额不大,可将估价差异直接转到“本年利润”科目。这种方法由于违背公认会计原则,所以很少企业实施。(2)双轨制。实行这种方式的人认为,鉴于两种方法各有优点,不能互相取代,可另建一套账用以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这种方法花费人力多,且工作量较大, 所以在实践中也鲜有实施。(3)结合制。为了吸收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点,同时又不致于增加工作量, 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有机结合起来。即在日常核算时采用变动成本法,期末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变动成本法求得的产品销售利润调整为完全成本法的产品销售利润。
3.创造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相结合的分步法。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各步骤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结转给下一步骤;第二,各步骤成本差异平行结转财会部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为:
成本差异=期初在产品定额成本+本期实际发生费用―期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完工半成品定额成本第三,财会部门将车间转来的成本差异按产品品种归集,直接由完工产品负担。
这种将逐步结转与平行结转结合起来的分步法,适用于冶金、纺织、造纸、化工、水泥以及大量大批生产的机械制造等类型的企业。与其他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有效克服了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两种分步法的缺陷。 由于半成品按计划成本结转给下一步骤,保证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同时,将各步骤计划成本与该步骤成本差异相加,也可计算出各步骤半成品的实际成本;(2)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由于各步骤月末在产品采用定额成本,因而不需要将产品耗费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极大的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3)便于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按定额成本结转半成品成本,排除了上步骤成本对本步骤成本的影响, 有利于明确责任,加强成本考核;(4)有利于提高成本指标的灵敏度。各步骤成本差异由完工产品来负担,使产品成本与当期生产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提高了成本指标的灵敏度。 www.dxs89.com
(四)成本管理划小核算单位,推行了责任成本制度。责任成本制度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分成本责任单位,编制责任预算,组织责任核算,实施责任目标成本控制,提供业绩报告,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可控成本进行核算、控制、监督与考核的一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度。但实践中责任会计的职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据有的同志调查,一般的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多数大中型企业设置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但是在对“责任中心运用的效果”调查中回答“较好”的占30%,“不太好”占40%,“比较差”占30%。 可见,在很多企业,责任成本制度形同虚设。
实践中责任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与理论界在开展责任成本会计存在分歧是有一定关系的。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责任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能否结合。一种意见认为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有七个不同点,即:(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2)核算原则不同;(3)核算目的不同; (4)成本资料汇集方式不同;(5)成本计算价格不同;(6)成本差异反映形式不同;(7)成本核算内容不同。所以主张建立互不联系的两套核算体制,实行“双轨制”的核算形式。另一种意见认为,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必须结合。这样核算一套人马一套账,不重复劳动,数据统一,核算质量有保证,同时能够提供两种信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我们认为,第一,对于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品种少、产品结构简单、工艺过程不复杂的企业能够结合的尽量结合;第二,对传统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应进行改革,为结合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必须明确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相结合,通常班组结合尚有困难,只要推行班组经济核算就已足够。总之,处理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核算关系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归纳起来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计算责任成本为主,计算产品成本为辅。其基本做法是:每个成本责任单位除计算可控的实际成本外,还要计算实际产量所需要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各成本责任单位将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层层汇总,最后将差异转给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将差异全部由当期完工产品负担。为计算各种产品实际成本,可将差异按其标准成本进行分配。这种模式适用于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费用比重
www.dxs89.com
较大的企业。
模式二,计算两类成本。责任成本计算方法与模式一样,产品成本只进行一级核算,由财会部门负责。凡是能按产品计入的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在产品按标准成本计算,期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期费用之和减去期末在产品成本,就求得完工产品成本。
模式三,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核算半结合。各成本责任单位除了计算本身责任成本和成本差异外,还要将成本差异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不能直接计入的可由成本责任单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或是转给财会部门。财会部门负责计算各种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按产品汇总各成本责任单位转来的差异,不分品种的差异按完工产品标准成本进行分配,将各种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加上各成本责任单位转来的差异以及财会部门分配的差异,就可求得各种完工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适应于产品品种不多的企业。
模式四,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完全结合。成本责任单位核算各种产品可控制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各种产品的可控制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总和也就是成本责任单位的标准责任成本和成本差异。将各种产品的可控制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上报厂部财会部门,由厂部根据各成本责任单位报来的各种产品标准成本和各项成本差异,以及财务部门掌握的应由各产品负担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调整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
三、成本管理改革的展望
(一)宏观成本管理必须为微观成本管理创造条件目前宏观管理调控不力,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所以,国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和经济杠杆运用时,首先考虑成本最优化;其次,要按合理补偿的原则,制定成本开支范围;再次,国家应健全法制,实施企业破产制度,不能将濒临破产企业以行政命令并到效益好的企业,以避免拖垮好企业,从而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国家应从企业利益出发,为企业创造条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市场组建集团公司,使之逐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总之,只有从宏观决策机制导向入手,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全面加强成本管理。
(二)微观成本管理深化改革的重点
1.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首先,领导对成本管理的作用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深入学习邯钢经验,把成本管理落到实处。其次,在公司中配备必要的有能胜任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是顺利开展成本工作,发挥成本管理作用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从事成本管理的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还应树立强烈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技术进步意识和效益意识;不仅要懂得成本会计,还应熟悉生产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此外,提高其他人员的成本意识和素质,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更要增强成本意识和素质,把经济性与技术性很好结合起来,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www.dxs89.com
2.成本管理手段要现代化。现代企业经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在手工条件下是难以想象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节省了核算时间,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从简单的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会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成本预测、日常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上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使成本核算工作更细致、更全面,满足了企业管理对成本信息不断提高的要求。
3.完善事前成本管理,开展科学的经营决策。成本管理深化改革,必须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优方案,以谋取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从而使成本管理向预防性管理方向发展。
4.总结和完善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管理改革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全盘否定,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成本管理制度。我们认为,只要能够适应我国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都应视为为现代成本管理。如50年代的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内容,至今仍不失为现代化成本管理的有效方法。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班组经济核算虽然产生于50年代,且核算方法比较简单,没有运用高等数学等方法,但是它仍然是适应于我国生产企业,密切结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管理方法。美国犹他州大学三位教授到鞍钢考察班组经济核算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撰写了一篇题为《责任会计在中国-鞍山钢铁公司的实验》的论文认为中国解决世界各国公司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反映班组生产成果成本的困扰问题。这说明,班组经济核算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核算方法,已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外国学者把它称为中国式责任会计或群众路线会计,说它是一种新的管理原则。其实,我国在成本管理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又何止班组经济核算一例。所以,我们认为深化成本管理改革,还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很好总结、完善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
5.进一步改革、完善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历史上看,我国多数企业的成本分析都是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分析局限事后的定期分析,没有开展日常分析和预测分析。分析方式主要是根据成本报表进行分析; (2)成本分析局限于产品成本分析,由于缺乏责任成本核算的资料,没有开展责任成本分析; (3)成本分析局限于生产成本分析,没有开展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例如对产品设计成本、工艺成本、消费成本均未进行分析; (4)成本分析在一些企业仅限于经济分析,未能深入开展技术经济分析; (5)成本分析仅限于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没有开展成本效益分析。所以,我们认为对传统成本分析要进一步改革:在分析内容上,突破分析只以产品生产过程为对象,并仅限于经济方面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把分析对象扩大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入到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作用上,把分析重点由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转移到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在分析时间上,增强分析时效,把分析由事后分析为主发展为事前分析为主;在分析方法上,继承传统优点,建立新型的分析方法体系,并向电算化方向发展;在分析范围上,不但要开展企业成本分析,还要推行责任单位成本分析。 www.dxs89.com
成本管理改革 ,社会实践论文,毕业论文,市场营销论文,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回顾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