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谈中,我们发现有些村民还很迷信,有一家前不久就因为迷信被骗了五千多块钱。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基础教育非常重要。但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认识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三、思考及建议
西城村,南陵村,三台镇,前所营这四个发展程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的村庄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思想:中国农村的发展需要走不同的道路,需要因地制宜。通过与这四个村中部分村民的交谈,我们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新农村的建设、当代农民的状况等有了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切身感触到了农村巨大的发展变化,国家政策的优越性,农民物质精神文明的迅速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农村发展中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发现了一些与科学发展背离的不和谐因素。 www.dxs89.com
第一部分: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
对于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农民朋友们表示非常愿意支持,愿意跟着党走,农民朋友们一致认为党中央国务院是真心实意的把"三农"问题放在心上,出台相关政策也确实给农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说到这些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农民朋友们表示不是非常满意,国家出台的部分政策他们在当地还没有听过(例:好多地方的农民都不知道有化肥补贴),有的政策只知道个大概,对具体细节、如何实施并不了解。农民们普遍反映:"国家的各项政策是非常好的,只是在逐级的传达执行过程中,逐渐变得歪曲,到了农民这一层面,实施力度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对这四个村的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政府官员在走进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生活状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惠农政策:这四个村的村民们对于惠农政策的内容都有所了解,对于各项补贴基本清楚,"一卡通"制度的实施使农民朋友们收到了切实利益。对于贷款制度,农民普遍反映"农民贷款难",呼吁应该由政府出面作担保,因为农民实在没什么可以作抵押的。对于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农民们贷款相对容易,但小额贷款数额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下乡:总体感觉,西城、南陵、前所营这三个村对"三下乡"政策都比较了解,对农民来说帮助最大的应该属科技下乡,农民们也认可科技下乡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实惠,真的帮助他们学会了科学种田。例如:白团乡的农民就从中收到了许多好处,一位老农民给我们讲:村里如果有几十家想要种植一种经济作物,就可以联名逐级向上报,上级领导就会组织这些农民一起学习技术,并派遣技术员指导。科技下乡为农民们提供了致富的科学依据,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对于三下乡中的"卫生下乡"和"文化下乡",各个乡镇实施的力度都不是很大,有的只是走形式,卫生下乡浮于表面,并没有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的甚至打着"卫生下乡"的旗号卖药。文化下乡力度更小,尤其现在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部分家庭还有了电脑,定期不定期的露天电影放映等形式很难吸引农民朋友的眼球。然我们感叹的是,到现在,仍有少数农民存在严重的迷信思想,在我们取道的乡村里,我们也遗憾的见到了一些宣传迷信活动的贴纸。重点强调一下三台镇,他们的经济发展走在了前列,但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提升程度出现了严重脱节,经济发展了,但环境、生态的破坏也到了不能再忽视的地步。 www.dxs89.com
由此可见,我们的各项政策在落实方法上还有待思考,"卫生下乡"、"文化下乡"都应该在形式上有一个质的突破,更多的从农民朋友的思维方式上去下功夫,让农民朋友们感受到党和国家是真心要为农民朋友们办实事,而不是走形式。比如,农村人都比较爱热闹,重风俗,热爱生命,拥有朴实的生存观。我们的政府在宣传各项政策的时候就应该多下功夫,想想怎么去迎合农民朋友们的喜好,让他们更多得参与进来,毕竟我们的政府不是在唱独脚戏,农民朋友才是各项政策真正的实践者和反馈者。我们的政府应该更多的放低姿态,从效果入手,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流于形式。无论是"科技下乡"、"卫生下乡"还是"文化下乡",都应该更多的强调"质",在"内容"上经过更多的选择,首先赢得了农民朋友们的信任,才可能长远良性的进行下去。我们搞"三下乡"活动,就是要给农民朋友们送去致富的思想、方法以及信心,也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素质。
医疗保险:对医疗问题,农民们的普遍反映是看病难。正常年月,只要不生点什么大病,生活在农村,温饱都不再是什么问题,身边也还能有些闲钱。但如果得了点什么大病,多年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不说,几乎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等死。这样的描述让我们感到悲凉,但这也的确是农民朋友们的一块心病。农村合作医疗是给农民带来了好处,但补助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于各种报销减免政策,各地执行情况不同,但总归一点就是手续太繁琐,农民受益不多。对于保险,农民们认识不统一,但都肯定了保险事业将一步步走进农村,让农民受益。对于呼之欲出的农村养老保险,农民们给了极大的赞扬和支持,"老有所养"的那份急切与激动让人动容。 www.dxs89.com
建议:我们的各级政府真正关注"三农问题",就应该走进农村,走到农民身边了解最最真实的农村建设情况。对于"四补",可以都采用"直补"的形式发放给农民,让农民真正收益。对"三下乡",应该将政策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三下乡,常下乡",把"送"与"用"、"送"与"建"结合起来。对于"医疗保险"应因地制宜,贫困地区多投放。
第二部分:新农村的建设
总结: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已经逐渐走进每一个村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日趋完善,道路、水、电、医疗、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农村建设将是对农村,对农民的一项重大改革,将是农村发展的趋势。就现阶段,我们对农村的大规模改革,应该以农民的经济状况为前提,新农村的建设应该一步一步来,走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不可一蹴而就,盲目追求形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道路建设关系农村发展,可我们看到许多农村的道路并不是很好,农民们普遍反应是政府不给拨款。对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农民们普遍反映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有的出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例如:三台镇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反差)。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不仅仅表现在农民真正富起来,过上小康生活,更表现在农民综合素质的极大提高。所以我们建设新农村,要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同时努力才行。
建议:新农村建设要一步一步走,不能跨越农民现有的经济水平而直接过度,更不能一味追求政绩而搞形式化,走一条与农民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长久规划道路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新农村建设要两手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www.dxs89.com
第三部分:当代农民状况
总结:当代农民的思想状况有了极大地提高,他们积极跟着时代的脚步,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有自己创业致富的想法,他们深深知道教育才是发展致富的道路,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走出去(一位农民说:"只要娃想读书,父母都会支持到底的")。农民们现在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懂得利用电脑书本查询自己所要的信息。但是,在许多农民心目中小农经济式的发展仍占主要地位,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合作致富的念头,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的影响,保守思想严重;另一方面,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利益纠纷,农民们不想惹麻烦。大部分农民都知道合作的好处,但他们反映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团结民心。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还得从教育着手,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无工不富,单靠外出务工终究不是长久之际,农民朋友们安于现状、不愿轻易冒风险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大型企业入驻才是治病良方。当然,要使中国众多的乡村一步步走上城镇化、信息化道路,单靠政府帮扶是不够的,还得我们广大农民朋友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关注、参与进来,那们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带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走向富裕。
建议:政府部门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尽量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通过宣传教育,增加农民的知识水平,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还得加大国家保障力度,让有想法的农民朋友们放开手脚。 www.dxs89.com
附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xx年12月31日)
20xx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农民工就业快速回升,农民收入连续6年较快增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医疗、社保制度不断健全,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着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www.dxs89.com
,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