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改组后,企业内党的工作还要不要加强、能不能加强?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审视,答案是肯定的。上海一些改制企业中党组织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关键不在“权力”而在于服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这一要求,执政党必须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包括在居民社区中的基础,也包括在各个经济组织中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我们党执政55年的一条历史经验。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中,企业内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运行机制必然顺应时势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必须是朝着加强党的建设的方向前进,而不是放任企业内党的工作萎缩。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企业内党的各项工作,不能延续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安排习惯。事实上,在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通过体制性安排来直接支配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少,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要树立党在企业中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同,获得社会拥戴,关键不在“权力”而在于服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人与社会人一样,利益追求日趋多元化,社会关系更趋复杂化,在企业内形成和谐、向上、同舟共济的文化,培育诚信、负责、奋进的精神,凝聚人心,协调多元利益诉求中的冲突,维护稳定,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社会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党组织来说是现实可行的、能够胜任的。上海的一些改制企业中,但凡党组织有地位的,无不是紧贴经济工作,与经济工作同频共振、相互融合、联动发展,在服务企业发展中赢得企业的认同、员工的信赖。
当前要加强企业内党的工作,重在机制创新。时移事异,变通则久。随着多元投资企业的增多、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如何适应法人治理结构的新体制,如何把工作职能聚焦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服务于经济建设上去,如何适应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结构、员工队伍结构的差异性,增强党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有这些无不要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机制创新,工作创新。唯有顺势而为,不断创新,企业内的党组织才能在内凝人心、外塑形象中大有作为,赢得地位。
,企业党组织的魅力在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