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创新问题的探讨
摘 要: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崛起使科技与经济呈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原先那种知识传授体系及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需要创建一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和方法。
知识经济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上的变革,而是涉及到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实质上就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
关键词:知识经济;一体化;教育;改革;创新
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
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要加强对教师科研人员创新精神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一、21世纪社会的特点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将使全球更加一体化,在不久的将来,“国界”这个概念将变得毫无意义。但在很多方面,国家间的竞争将会加强,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我们必须克服这种无意义的竞争,必须努力使全世界相互理解。
人类一直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把地球和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不能违抗人类的意愿。结果是现在地球和自然以几乎不可解决的问题,如污染、气温升高、人口爆炸、食品和能源短缺等向人类进行报复。这就是以科学技术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文明的消极继承物。科学技术应用的产物──工业活动就是这些消极后果的主要来源。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我们应该不仅开发技术以减小科学技术的消极特征,而且应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我们必须转变我们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从人来统治自然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这个革命性的观念转变是必然的,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www.dxs89.com
为了解决这些所谓文明的"进步"带来的消极后果,我们不得不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线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上,我们别无它法。我们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工业活动产生消极特征,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努力开发能抑制消极特征的科学技术,从而逐渐减少长期积累的消极特征。
二、开创21世纪需要新的研究领域
进入21世纪需要大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社会活动都与生产和消费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垃圾废料,我们必须开发以废料为原材料生产有用的新产品的新技术。如果我们能建立一种物质循环,把产品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去生产其它产品,那些永久废料就会减少。这就像生物组织的新陈代谢或者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圈。现代文明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这些新陈代谢循环断裂的结果。我们必须修复这个循环,这一目标惟有靠开发新的革新技术才可能实现。
第二,开发新科学技术并不足以解决20世纪无意中造成的消极后果,也不可能完全杜绝新的消极后果。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感和工业界中的伦理观都要极大地转变。包括伦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在内的人文学科会有利于这种转变。这种学术活动应该为尽可能多的学者所承认,并把这些领域的研究精神深入到社会中去。
第三,现代家用高技术产品还没有达到任何人(年轻人或老人,专家或业余爱好者)都能轻而易举地操纵它的成熟水平。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人类经常是机器的奴仆。我们的产品技术至少应提高到不让人们厌恶的水平。
三、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我们正面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持续创新。增强创新能力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在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离开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就难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就难以实现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更明确地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已被纳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各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认为,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得出的论断。 www.dxs89.com
从对教育系统自身的考察和分析来看,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还有着极大的现实针对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这是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造成的。江泽民在第三次全教会的讲话中说:“我们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等人也多次对我国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批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
由上观之,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四、大学推进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更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大、中、小学都应如此,这是共性。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大学与中小学有什么区别呢?就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说,大中小学都要使学生全面发展,但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大学是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所谓“专业性”是指“人才”必定有专业划分,要按学科、专业的划分来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专业性主要指人才的业务素质,兼具学术性(广博性与高深性)与职业性的特征、要采取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培养模式,而且要直接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些特点,都要求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另外,从创新活动的主体来说,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无论是个体的生理心理水平、思维能力、个体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了高度发展,因而在创新能力的内容和水平上要求都与中小学不同。中小学阶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虽也提倡搞些小发明、小制作,但不宜作更高的要求;大学阶段则不然,要求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主,要把创新精神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则以创造成果的要求为主。 www.dxs89.com
五、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K.普纳弗提出:创造性思维不仅在于产生新观念,而且取决于应用新观念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包括:建设性不满、独创性、勇气、专门知识、常识、客观知识、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说服力、热情、恒心、精力、不怕吃苦、幽默、合作性等15种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的交融结晶,具有突破性、准确性、新颖性、价值性、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强劲动力。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呢?是富兰克林在一次旅途中被雷电神秘力量迷住之后,通过风筝实验所揭示的。其次,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反向思索等思维习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待分析问题。再次,要有意识地设置诱因,引发学生创新欲望,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并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总之,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场深刻革命,它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社会各界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4)
[2]李春燕,马万华.大学与社会的现状和前景[J],全球教育展望,20xx(4)
[3]杨杏芳,李水平.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xx(3)
[4]童文胜.学生工作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xx(1)
高等教育 创新问题 探讨,对高等教育创新问题的探讨